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書:
《天才兒童的悲劇:別讓自己毀了孩子的人生》是瑞士兒童心理學家愛麗絲·米勒創作的心理學著作,核心內容圍繞童年心理創傷展開,揭示了家庭教育對個體心理髮展的長期影響,並探討如何避免這些創傷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。
《天才兒童的悲劇:別讓自己毀了孩子的人生》是瑞士兒童心理學家愛麗絲·米勒創作的心理學著作,核心內容圍繞童年心理創傷展開,揭示了家庭教育對個體心理髮展的長期影響,並探討如何避免這些創傷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。
書中的「天才」不僅指那些具備特殊才能的孩子,更廣泛地指我們每個人在兒童時期所展現出的才幹,那種迎合父母各種要求的能力。可以說,孩子具有某種特別的天賦,默默應對父母的期望,以便在家庭中獲得保護和存在感。
米勒分析了童年早期心理創傷如何影響人成年後的生活,並鼓勵讀者找回真實的自我。
核心主題與內容:
1. 超敏感兒童的心理困境
書中聚焦“超敏感兒童”,指那些情感需求強烈、易受外界影響的孩子。米勒指出,他們往往因家庭或社會壓力而被迫壓抑真實情感,以迎合他人期望。例如,孩子可能因為害怕失去父母的愛而隱藏需求,這種長期壓抑導致成年後出現情感麻木或自我疏離。
2. 抑鬱與妄自尊大的心理機制
米勒探討了兩種極端心理狀態:
.抑鬱:源於對自我需求的長期壓制,可能伴隨隱秘的情感積蓄。
.妄自尊大(病態自戀):通過外在成就(如成績、地位)來掩蓋內心的空虛,形成對自我價值的扭曲認知。這兩種狀態本質上是同一問題的兩面,均與童年情感的忽視密切相關。
書中批判了傳統教育中的“有條件的愛”(如“你表現好我才愛你”),指出這種模式導致孩子形成虛假自我,成年後可能通過成癮行為(如藥物、酒精)短暫找回被壓抑的感受。
帶來的啓示:
1) 童年創傷的長期影響
米勒強調,童年情感忽視或虐待會導致成年後出現空虛、孤獨、自戀障礙等問題,甚至通過代際創傷影響下一代。父母因自身未被滿足的需求,可能無意識地利用孩子來填補自己的情感空缺,導致孩子重復類似創傷。父母通過羞辱或情感操控來維持權威,孩子成年後可能以同樣方式對待下一代。
2) 正視童年歷史的重要性
書中提出,心理療癒的關鍵在於正視童年創傷,重建與真實自我的情感聯結。通過回憶被隱藏的情感經歷,個體可以打破惡性循環,避免將創傷傳遞給子女。
3) 調整成人對待兒童的態度
米勒呼籲社會尊重兒童的真實感受,避免以“為你好”之名施加情感壓迫。父母應給予孩子“無條件的積極關注”,而不是通過羞辱或控制來維持權威。
個人反思:
此次閱讀讓我意識到,我無意中也在通過特定的環境和場景無意識地重復童年的場景。這種現象不僅體現在我自己身上,也在家人身上有所顯現,而這些「重現」既隱秘又難以察覺。想要療癒自己,就必須正視自己的童年、回憶那些情緒與感受,從而打破這一循環。
例如,我的丈夫每天都以充滿激情的狀態學習,從學習多種語言到各種運動技巧,甚至包含音樂。這其中有他的愛好,也有一種難以控制的強迫性行為。接近40歲仍保持如此積極上進,這種狀態固然值得稱贊,但這種行為真的沒有問題嗎?
長時間陷入這種無意識的強迫性行為,令人內心疲憊。逐漸地,我發現他在學習時承載著極大的焦慮,甚至在我們出門遊玩時,他也不敢放下手中的書本,始終要完成自我設定的任務。
他的這一狀態逐漸影響到我,讓我重新見到了自己的童年。在我的記憶中,小時候我常常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學習。有時甚至只是偽裝著在學習,而偷偷地做自己喜歡的事。因為我知道,只要我在房間里,父母就不會來打擾,我便可以擁有一個安全輕鬆的環境。
我丈夫把自己鎖在房間里,而我獨自在屋外——這也給我形成了一個自我獨處空間。這樣的獨處讓我感到自在。於是我們很有默契的,雖然每天相處在一起,但大多數時候都是處在各自獨處的狀態下。
這種獨處的模式,實際上是我童年的替代品——我在追尋安全感時的一條道路。由於我童年家庭關係的影響,我時常處於缺乏安全感的焦慮中,這種感覺伴隨著我成長,在成人甚至獨立之後依然在以無意識的方式重現,無意識地再次回到舒適圈。
我的丈夫也是如此。由於父母在他幼年時就不再參與他的生活,奶奶便承擔了照顧他的責任。奶奶對他的學習十分重視,他自然知道,只有在學業上表現突出,才能不被奶奶拋棄。因此,他每天都全力以赴地學習,以此方式對抗深藏的恐慌與焦慮。
當我意識到這點後,我向他推薦了這本書,他也意識到了這一點。儘管離家多年,他仍然在無意識地困於童年模式中,未能真正成長與療癒。如今他正學著放下焦慮,放下強迫性行為,試著以輕鬆的態度面對生活。
童年的創傷對人生的影響之深遠,超出我們的想象。事件已過,記憶已淡,但那最深的創傷早已深埋在我們的潛意識中。若還沒找到自我療癒方向的朋友,不妨試試從自己的童年開始著手,只有能真正開始正視真實的自我後,療癒才能真正開始。
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
請勿匿名留言